新闻动态
儒家文明论坛第30期: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近代南洋华人蒙学的悲情岁月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1日 14:57    作者:崔翔    点击:[]

2018425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三十期:《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近代南洋华人蒙学的悲情岁月》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马来西亚亚太研究学会会长王琛发教授主讲,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琛发教授从今日马来西亚华人独立中学课本对近代新马两地华人义学、家塾和私塾的叙述入手,分析了今日学人对近代南洋华人蒙学所持认识的症结所在。他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沿用了英殖民官员兼汉学家巴素(Victor Purcell)关于中文学校的思路,认为华人从上学一直到有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要在约二十岁,而马来亚华教更是设施落后、教师不足,生员稀少而恶性循环,因此当地华文私塾从体制到教学方式都要重构,而这一重构正是以西方传教士援耶入儒、传教中华的价值倾向为根基的。由于南洋处在大清皇朝政治强势范围之外,又遭西人之猜疑与轻蔑,当地华文私塾只能靠民间组织或有心人以自身有限力量,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当日之中国不论在科学技术还是军事实力层面都趋于落势,“中体西用”成为时代风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年英殖民地的华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隐藏着的民族离心的忧患。因此,如何才能在“四面楚歌”的境遇之中顶住洋人的风涛,从而维护文化本位、找寻面向未来的交融与解决之道,便显得尤为重要。

王琛发教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近代南洋华人维续社会本有知识与道德并重之理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蒙学读物中便蕴含了中华文化之宇宙观、社会观、历史观。先人以神圣象征公众意识,以庙祠集中公共财产,进而支持庙产兴学,由此多边环环相扣形成处处皆文教之场域,巩固民族认同以及开拓主权。值得注意的是,1904年起,槟榔屿华人在晚清政府的支持下推行癸卯学制,这是晚清两广政府劝谕各地华人兴学办校的先声,实际上也是向邻近各地英荷殖民地华人社会示范,表现新式学堂课程与学制特点在以儒为宗、兼通中西。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发生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延伸到南海土地,也是中国历代皇朝最后一次向着这些地方传播朝廷认可的主流儒教观,其最大特征是崇圣教而设想建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认知体系。无可否认,当初南下的儒士官员曾经深获民心,各地学堂如同雨后春笋,既是以统一以官话教学转变各方言群互难沟通的遗憾,也在启迪民智之余强调文化认同,打下各地保留华夏文化的历史基础。由是,清代以来各地华人学塾,卒之也成为西方殖民政权长期污名化、打击以致取缔的眼中钉。也正因此,我们今天对中华传统私塾以及儿童蒙学的认识,许多源自“他们”在南洋围绕这一课题建构的话语霸权。



 

随后,颜柄罡教授表示,王琛发教授以横跨中西文化的视野、广阔的图文材料、清晰的思路,为我们详尽而全面地展现了四面楚歌之下南洋华人蒙学的悲情岁月。而诸如英华学院等地的传教士虽然抱持着援耶入儒、传教中华的目的,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这也是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的。

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理雅各《大学》译本具体特点及海内外神学院的区别等问题与王琛发教授展开了探讨,在场诸君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王琛发,马来西亚亚太研究学会会长。道教学院、道理书院董事会主席兼院长,东方生死学基金会主席,越南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员、中南大学道学国际研究院客座教授,台湾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课程委员、兼任教授。先后担任马国首府行政区文化顾问《马来西亚百科全书》“人文卷”主笔兼“宗教卷”编审,广西十二五规划《东盟教育丛书》编委,广东人民出版社十三五规划《世界客家文库》专家委员会领衔专家,并先后任马来西亚孝恩集团海鸥集团文创与商业规划顾问。)

 

上一条:王学典:重塑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下一条:儒家文明论坛第29期:“天人合一”是否为国学所独有?——西学视野中的天人合一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