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教什么到如何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座谈会在济南举办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4日 15:10    作者:    点击:[]


在讲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是教育人普遍关注的话题。

2022年2月22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尼山乡村儒学示范基地项目组组织召开了本次座谈会。


作为尼山乡村儒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处责人,颜炳罡教授在开场的发言中表示,此次会议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希望能够激发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深入探讨如何把教材深化,入脑入心。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文军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周卫勇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周海生教授等来自高校的学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耿成义主任、烟台的于媛老师等来自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王俊杰副总编、宋冰主任、李丹、张倩昱等来自山东友谊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山东建荣教学设备有限公司李燕主任以及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撰工作的蓝法典博士、王培峰博士、刘雷博士等分别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与会者就以下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教什么到如何教”“如何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之方”。

本次座谈会主要围绕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展开。王俊杰指出,这套教材的小学段和高中段都入选了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材,目前均册发行量约40万册,同时输出到了广东省。周卫勇认为现代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再是原典化的学习,而是现代教材化建设,这是前人没有过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他看来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更适合教材化、课程化。

在座谈会上,专家多次谈到了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课程没有落实到位,把传统文化课上成了语文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李文军指出:目前教师的国学基础较差,当前校园里的传统文化课没有成为常态,更多的是课外活动。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学习不能只靠兴趣,学生应从中产生获得感。王培峰提到:目前高校里传统文化没有课程化、教材化,传统文化教学论研究很有价值。

针对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性的建议。周海生提到教材编好之后,谁来教,怎么教,出版社等机构可以参与进来。刘雷认为要把“体”建设好,才能通过各种方式去“用”。蓝法典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实用性的问题,他认为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学习者、教育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在没有明确目标与需求的情况下,需要制造需求。于媛认为,干部和教师培训中应该加大传统文化的比重。

针对怎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实传统文化资源的话题,李燕从如何用声光电为传统文化教材和课堂重新赋能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她认为通过数字化、打造传统文化体验教室等配合教学体验活动,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能跟德育、家校共育结合起来。李丹则认为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主动去思考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只依靠媒介。


对于如何引起学校和老师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话题,赵卫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有官方的考核,探索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应试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第二,对于传统文化教师被边缘化,基础薄弱等问题,可以探讨能否组织退休的老教师,培养传统文化义工等形式。第三,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采取传统方式,要和现代教育理论、技术相结合,比如以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人格培养。李文军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过程性评价,有自评、他评,可以尝试传统文化教材学本化,自学化,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与会专家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是以文化人的,而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种种误区都忽视了这一点。对此,耿成义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感教育,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由感知获得的。传统文化教育应有文化的取向,应注重体验教育,感性教育。


最后,颜炳罡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这次座谈会思维碰撞火花非常多,贡献了很多智慧,将为未来教材的普及、推广做出贡献。由教什么到如何教,再到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等话题,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探索、践行、推广中去。

上一条:方朝晖:中国哲学不会消亡,但不等于它已经合法 下一条:《尚书注疏汇校》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并一等奖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