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儒家文明论坛第七十一期:面向三代——探索先秦诸子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1日 08:53    作者:刁春辉    点击:[]

                

2021年6月10日晚,“儒家文明论坛”(第七十一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916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生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正老师做了题为“面向三代:探索先秦诸子的差异”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翟奎凤教授主持。

王正老师首先讨论了三代的统一意涵。他指出三代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具有延续性,政治领域也是一脉相承的,且在思想领域共享着共同的精神资源。这种物质、政治、文化上的连续性凝聚为一种精神,即三代的通、一之道。三代的历史、文献及背后的通、一精神,是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来源。对于诸子来说,三代既有真实历史、又有想象的内容,因此对三代的诠释并不是固定的,这成为了一种“裂散”力量。

春秋时期,神圣性的三代历史传统以及其中的德、礼制度与价值观念开始崩溃。孔子意识到这一巨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孔子为失去了神圣性、价值性的礼乐制度注入内在的价值根源——仁,并以仁为原则来更新、改良当时的礼乐制度。他继承了三代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其中的通、一之道,对三代文献进行了经典化的工作,三代的通、一之道从而在孔子这里被真正系统整理和真切呈现出来。可以说,孔子的圣人化、六经的经典化、三代的神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

其后,王正老师又分述了墨家、道家、法家和杂家对三代之道的认知。他指出墨家虽然与儒家处处为敌,但其思路恰是对孔子的一种继承,即重建通、一的三代理想。而道家的庄子则主张摆脱仁义、是非等善恶观念窠臼,走向大道,大道是超越三代、迈向更高的通一之道的另一种可能。韩非子则认为所谓先王之道并不具有真实性,他提出了一种时代不断变化而治理之道也不断调整的历史观,而时代的必然变化表明根本没有一套普遍恒常有效的政治原则、价值标准和治理方法。杂家代表《吕氏春秋》以黄老道家的因顺之道为基础理论,为儒家的民为邦本说提供了本体-宇宙论的背景,具有更高的涵容性,可以涵括儒家、墨家、法家等具体的价值观与治理论。

讲座的最后,王正老师总结到:诸子百家是在三代之道的历史传统下进行的思想创造,它们是三代之道的支流,与三代不是彻底的断裂;这就决定着诸子百家经过一段裂散后又必被重新整合入一个新的思想文化系统,这就是西汉中后期形成的以“六经”折中诸子的思想文化系统。

翟奎凤教授在讲座后谈了自己的聆听感受,现场师生纷纷提出问题,王正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讨论深入而热烈。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儒家文明论坛第七十二期:卫德明易学宇宙论思想研究 下一条: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使命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