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儒家文明论坛第57期:《孟子》中的情感与道德判断问题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8日 22:22    作者:卢金名    点击:[]

2019年6月14日晚,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五十七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1916举行。本场讲座题目为“《孟子》中的情感与道德判断问题”,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韩国延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金明锡主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承律主持本场讲座,并对金明锡副教授的学术经历等进行了介绍。


本场讲座的主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恻隐之心来对孟子的情感观进行探讨,旨在分析清楚恻隐之心在孟子那里究竟作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首先,金教授指出“恻”或“隐”往往都指某种痛苦或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因此《孟子》中的“恻隐之心”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他人或其他存在的痛苦或不幸而感到的痛苦的感觉或情感。接下来,金教授就如何阐释“恻隐之心”这种痛苦的感觉做了细致的论述。

金教授分别对《孟子·公孙丑上·六》中的孺子入井人们所产生的“怵惕”感觉和《孟子·梁惠王·七》中齐宣王为祭祀而将要被屠杀的牛产生的“不忍”感觉做了分析。他指出,所谓“怵惕”乃是恻隐之心所伴随的惊讶、恐惧自发性的情感,所带来的是使人小心应对危险或者更加适应新环境的本能的反应,并不足以解释道德动机的纯粹性。而齐宣王看到的牛将被屠杀而产生被孟子称为可以使他“保民而王”的“不忍”或“隐”的情感,就不仅仅是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empathy”,而是希望解除他者不幸带有同情感觉的“sympathy”。由此,金教授得出“怵惕恻隐之心”所产生的道德性的痛苦感觉并非来自于“怵惕”,而是来自于“恻隐”,来源于对陷于不幸的无辜存在者的关心,或者希望他者幸福的夙愿。

讲座的第二部分,金教授对《孟子》中“基于关心的解释”的“恻隐之心”,抑或进一步而言孟子的伦理情感,在人类道德判断方面究竟起着何种作用进行了阐述。针对目前孟子研究中不断倾向于强调情感在人类伦理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的看法,譬如David Wong即主张“在孟子中无理性与情感之分”,金教授展开了自己的论述。他通过对《孟子·离娄上·十七》这一章节进行分析来展现孟子对于人类思考活动的看法,通过在应不应该援手去救落水的嫂子这一问题所体现的两种以上伦理层面的考虑因素之间的相互冲突,引出了孟子的关于“权”的概念。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金教授指出,“权”所考虑的行为理由有一部分是来源于道德情感,还有一部分不是,甚至可以说其中有内心的理性功能在做决定。因此,主张孟子不存在理性与情感之分的David Wong的观点是需要加以修正的。

在金明锡副教授讲座的主体部分完成之后,李承律副教授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并从四个方面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之后,各位老师、同学从孟子恻隐之心用现代概念进行阐述是否合适、恻隐之心本质来源上究竟偏向于情感还是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理性价值判断、恻隐之心在所谓的“共情”、“同情”之外是否有更大诠释空间以及关于金教授对孟子“权”概念的运用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与金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将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金明锡副教授学识丰富、思维缜密,既能深入到古人的思想世界里进行细致的探究,又十分关注研究的前沿进展,在讲述观点时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在回答大家的疑问时深入其中、细致到位,不知不觉将大家带入到一场对伦理之善进行潜心分析的精神享受之中,使在座的师生都感觉到了收益。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和融洽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金明锡,现任韩国延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学士(哲学,1995),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硕士(中国哲学,1998),美国密西根大学亚洲言语和文化系博士(中国哲学,2008)。历任新加坡大学哲学系博士后(2008-2009),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博士后(2009-2011),成均馆大学助理教授(2011-2015)。主要研究方向:古代儒学,诸子百家思想,伦理学,道德感情理论。)


上一条:儒家文明论坛第58期: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来考察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奥秘 下一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儒家圣地读书会在曲阜举行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