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由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儒學高等研究院、尼山學堂共同主辦的“儒家文明論壇”第三十三期:《歷史視野中路德與儒家的人性論》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本次講座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訪問學者、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世界文化系黃保羅教授主講,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翟奎鳳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黃保羅教授便向我們指出基督教的“聖”與儒家的“聖”在内涵與外延上的差異,並提醒我們注意到“聖”、“賢”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隨後,黃教授從字源學角度出發,考察了“聖”字的本義及其演變。既然道統之聖、才、德、全謂之聖人,而聖人不等於天,也即是說,儒家聖賢均是有限的,但是基督教的“神”則是指向全知全能、至善。在儒家傳統中,人由天生,人情出於天情、同于天情,此之謂“天命/天之就”之性。而基督教則是上帝按照其樣式與形象造人,被造之初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是好的、善的(擁有上帝的形象、樣式、性情等)、無罪的和自由的。在希伯來創造論的整全“人學”中,人由肉身(flesh/Adam)、魂神(soul/hayyaah)、靈身(spirit/nismat hayyim)構成。而基督教希臘語聖經裏的人學位格包括肉體、魂體、靈體,人是被“造”者但人神分立而不分離(separate but not separated)。儒家“天”“生”人的傳統則預設了“天”、“人”同構的理論前提。
黃保羅教授進一步指出,原罪其實是對人的破壞,其中反映著神人關係的絕對性與人人/世界關係的相對性,而抽象的哲學神學方面在永恆中發生影響。在路德看來,人在世界上只有犯罪的自由而無行善的自由,人遵行上帝旨意卻仍在痛苦、失敗、絕望與滅亡之中。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死而復活之後信徒成了新造的人,同時是義人與罪人,從信仰說每個信徒都已經被稱爲公義和聖潔的,但從應該體現出的愛的行爲來説又是個還沒有完全達到的罪人。隨後,黃保羅教授又具體講解了漢儒兩個平行世界賢人政治(韓嬰造士)與“孔教”神權(董仲舒天人感應)、奧古斯丁與貝拉基關於自由意志的爭論,認爲只有未來新天新地裏的人才能徹底擺脫罪惡和痛苦而成爲像天父上帝一樣的聖潔並具有基督的樣式。
討論環節,翟奎鳳教授就佛教分別心、心學無善無惡與基督教善惡分別的區別與黃保羅教授展開了討論,在場觀衆也就耶儒釋道交融問題、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等問題與黃保羅教授展開交流,令人受益匪淺。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黃保羅(Paulos Huang),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訪問學者,《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和BrilI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主編並兼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世界文化系博導教授,赫大哲學和神學雙博士,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後。曾任鳳凰衛視嘉賓,芬蘭電視臺和山東教育電視臺播出的“價值中國——保羅訪談錄” 26集電視系列節目製作人和節目主持人。代表作主要集中在大國學、基督教與儒家及漢語學術神學、馬丁路德研究、芬蘭教育全球中國文化的相遇和對話、第一的奧密等方面。出版著作三十餘本,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