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吴晓刚做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4日 10:50    作者: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吴晓刚: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

6月27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吴晓刚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618做了题为“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的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吴教授在本场讲座中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北大、清华和人大等精英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非“211”高校)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以及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他首先介绍了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而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但实际上,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往往是双面的——高等教育既可以是弱势家庭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也可能是精英家庭维持和传递地位优势的重要工具。在一个社会,家庭出身较差的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意味着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降低社会的不平等。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家庭背景较好的人更容易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给他们带来好的结果,所以教育让这部分人巩固了他们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教育强化了社会不平等。吴晓刚认为:“针对高等教育不平等,以往的研究通常关注家庭背景对上大学的影响,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在上大学逐渐变得容易的一个时代,‘上什么样的大学’才是社会分层的关键。”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后林聚任教授对吴教授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在师生互动环节,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吴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本期讲座在同学们掌声中圆满结束。

\ \

(图文/张倩)

主讲人简介:

吴晓刚,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分别获得本科、硕士学位。1994-1996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工作,1996年辞职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Andrew Mellon 博士后研究员, 社会学系讲师。2003 年起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任助理教授(2003-2007)、副教授(2008-2011)、和教授(2011-)。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定量研究方法。在《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美国社会学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社会力》Social Forces、《人口学》Demography,《社会科学研究》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及《中国研究季刊》China Quarterly等发表论文多篇。他目前担任多家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包括Social Forces,Sociology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等, 2011年以来,担任英文SSCI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的主编。

近年来积极推动国内社会科学调查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 担任国内多家大学的学术调查项目的学术顾问。

上一条: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济南召开 下一条:任全娥副研究员谈文献计量学与学术论文评价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