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5日,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秘书长、著名道教学者李显光先生应邀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为学院师生带来有关“古代道教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系列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葛焕礼教授主持。

五天中,李显光先生先后做了“从燕齐神仙方士看中西文化的相遇与相融”、“从阳燧与方诸看天人合一”、“方诸、方术与幻术的省思”、“来自外国的炼丹术”、“华山在道教史上地位的新思考”等5场讲座。李先生认为,作为道教三大源头之一的方仙道,其思想和修炼方法多来自华夏文化圈之外。对此,李先生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方士群体、使用工具和炼丹术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通过梳理方士代表人物“安期生”的行迹资料,发现其传说之地主要在对外贸易港口和交通要道附近,结合当时东亚大陆东南部海上贸易的发展状况,再加上中国古代“安”姓与安息国的关联,李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安期生”,即是来自于安息国的方士群体。其次,李先生指出古代中国用于祭礼、后又被道徒用于修炼的工具——用以采集日光的阳燧和用以承接露水的方诸,也与外来文明有关,特别是阳燧从青铜器到琉璃珠的演变,密切相关于琉璃器从西方传入的历史;古代文献中的“方诸”国,当指印度婆罗门或西域诸国,方士即是来自“方诸”之士,主要通过海上贸易通道到达中国,而方术是方士利用魔术、化学现象等所施用的兜售手段。再次,李先生从中外炼金术和炼丹术的相似性,以及中国方士推崇来自西方的原料(朱砂等)等角度入手,论述道教的炼丹术亦传自国外。最后,李先生由地缘关系入手,认为道教重镇的形成与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首都关系密切,从先秦到六朝,随着华夏国家首都的迁移,位于长安附近的华山、洛阳附近的嵩山、建邺附近的茅山轮替成为道教重镇,而华山一带则是中国道教的起源地,上古时期的巫觋道、方仙道和黄老道在此合流。
李显光先生基于历史学的视角,以含括中外文明的视野,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对早期道教史上的方仙道以及道教的起源地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极富创新性的讲论。无论是观点认识,还是研究方法和论述理路,都给予听者以重要启发和借鉴。在讲座互动环节及讲座后,师生积极提出问题,李先生一一作答,并与师生深入交流研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