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包筠雅应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之邀,在知新楼A座2116教室进行了题为“文本的帝国——明清时期的出版格局与书籍分销网络”的讲座,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杜泽逊教授,历史文化学院葛焕礼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西山尚志副教授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何朝晖教授主持。

讲座之始,何朝晖教授对包筠雅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全场师生用掌声对包筠雅教授表示了欢迎。包筠雅教授首先对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邀请和招待表示了感谢,正式开始讲座内容之前,她强调,本场讲座只是一个研究进度报告,很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讲座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包筠雅教授回顾了晚明到民国时期中国出版格局的新变化,并以江西浒湾镇、福建四堡和四川岳池县为三个主要例子,说明了新格局的大况、各个新兴出版地的各自特点和出版地之间的联系互通对新格局形成的影响。她对这种新格局出现的原因、书籍交易网络的特点和书籍文化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刻工的迁移是造成出版格局新变和书籍交易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中,包筠雅教授在第一部分内容基础上对十九世纪大众书籍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一新格局中各地出版书籍的文本类型在带有各自地域特点的同时具有异乎寻常的同一性,认为十九世纪大众流行书籍文化一直整体稳定且统一。最后,包筠雅教授对这种书籍文化与传播的政治文化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这对当时整个国家文化的整合、统一,对大众的国家认同和近代民族意识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示结束后,何朝晖教授做了精彩扼要的总结,随后包筠雅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细致耐心的交流解答。讲座最后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包筠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书籍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