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十九期:《专题文献·朱陆异同·策问策论》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严佐之教授主讲,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严佐之教授便提出了“专题文献整理研究”的概念,并阐释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内涵及其对重要学术课题研究乃至古籍整理研究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严教授认为,朱子学史是中国近古学术史的一条主要发展脉络,而“朱陆异同之辨”又是朱子学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因之,严教授从专题研究的学术视域出发,选取了“朱陆异同之辨”与“朱陆异同”的历史文献作为本次讲座的主题。由于涉及朱陆异同之辨的历史文献材料汗牛充栋,搜检颇为不易,故而严教授将之分为专书、专论、书信、语录、札记等十四目,逐一分述,间论其学术意义,其中“策论”一目是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策问多重经世时务。历史上关于“朱陆异同”的策论文献虽则数量不多,却对研究“朱陆异同之辨”历史演变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首先,严佐之教授从最早的“朱陆异同”策论文献——赵汸《对问江右六君子策》出发,分析了策论文献的特点。随后,严教授进一步指出,明清私试及乡试、省试、会试等各级科试大多存在有关“朱陆异同”策论文献,并先后举出了刘定之“举业程试”应答之文、丘濬《太学私试策问》其二、王廷相《杂文·策问三十五首》之一、归有光《应制策·浙省策问对二道》之一等具体文献,详加分析。在这些文献之中,严教授重点分析了熊赐履《癸丑会试策问》与清初“朱陆异同之辨”的关系。严教授指出,科举出题关乎国家人才选举,并非考官随意为之。熊赐履既是清初持守门户最深严、尊朱黜王最坚决的宗朱学者之一,又是对康熙皇帝笃信理学、尊崇程朱启发最早、影响最大的理学名臣之一,此次癸丑会试策问“朱陆异同”对清初理学复兴当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献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大多不受重视。因此,严教授希望通过这种专题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向度发现稀见文献,以获得对学术史的整体而通贯的认知。
通过对“朱陆异同”策论文献的分析,严佐之教授认为,“朱陆异同之辨”进入各级科举试策,是理学内部学术之争在国家取士之政治层面的反映,而出题者的意见与答题者的应对则反映了其个人思想观点以及由此透显出的社会影响,这对理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提问环节,严佐之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在场师生关于文献整理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疑问。随后的总结环节,杜泽逊教授提到,严佐之教授通过专题文献研究的方式在传世文献中发现稀见材料,分门别类、细致分析,努力理清思想脉络,这种融会贯通分析能力值得我们学习。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严佐之,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古典文献学,目录版本学,古代出版文化研究,朱子学暨儒学文献整理研究。曾参与主持《朱子全书》校点整理,承担古委会重大项目“《顾炎武全书》编纂”、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的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