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莱顿大学魏西德教授来儒学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2日 13:53    作者:    点击:[]

4月30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学院魏西德(Hilde De Weerdt)教授应我院邀请在中心校区知新楼1916会议室作了题为“中国书籍史研究向何处去”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何朝晖老师主持,与会的有儒学高等研究院杜泽逊副院长、孟巍隆(Benjamin Hammer)老师,历史文化学院的范学辉、葛焕礼、谭景玉、陈晓莹老师,以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的博士生、研究生。

魏西德教授早年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任教莱顿大学前,曾先后执教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校。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书籍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在报告中,魏西德教授结合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讲述如何结合政治史、思想史开展书籍史研究。她介绍了宋代的实录、国史等政府档案和书籍在民间的流通情况,指出尽管宋代政府限制朝廷档案在民间的流通,但私人藏书目录中仍可见到实录、国史的收藏,民间流通的类书、科举考试用书中也汇编了不少政府档案的内容。她强调考察出版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书禁”,也要关注政府信息在民间的流通。她还谈到宋代地图的编制和出版,指出在北宋地图主要出自官方,到南宋则地方和民间力量参与到地图的编纂中,显示地理知识流通范围的扩大。

魏西德教授还介绍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手段辅助进行历史研究的经验。她以王明清《挥麈录》为例,以GIS(地理信息系统)统计《挥麈录》信息提供者的籍贯、任职地点的地理分布,以观察宋代士人的交游网络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分布特点。她还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由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的“信息传播与帝国:比较视野中的中华帝国”(Communication and Empire: Chinese Empires in Comparative)项目研究中所应用的数字化技术手段。这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文史研究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随后与会者围绕魏西德教授报告的内容展开讨论。范学辉老师认为,在考虑宋代政府文书的保密性与限制性时,应该考虑政府限制什么,对谁限制的问题。葛焕礼老师认为,考察宋代政府文书在民间的流通时,应该把两宋之际大量文献流落,致使国家档案外流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杜泽逊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传统版本、目录学研究与历史学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书籍出版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紧密相连,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书籍史会使研究更加立体。

魏西德教授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书籍史,使听众开阔了视野,获益匪浅。魏西德教授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书籍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书籍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整合的方向;中外比较的方向,讲座中魏西德教授多次以中外比较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书籍史;数字化的方向,即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为书籍史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本次学术报告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

\

上一条:尼山论坛大会主题演讲: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 下一条:渡边义浩教授做客“尼山大讲堂”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