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条增进互信、形成共鸣的纽带,围绕“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主题,日前,山东大学、中国墨子学会和滕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墨子文化节暨儒学全球论坛(2020)上,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相关人士齐聚泉城,追思先贤,就儒墨两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展开学术交流。
众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研讨,力图通过辨别儒墨两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学说精义,会通两家思想,为国家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贡献。
线上线下共同交流 推动儒学和墨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破儒墨两家藩篱,探讨“儒墨会通”是时代所需,也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文化创举。本次学术交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俄罗斯、美国、印度、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孔子研究院及港台地区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儒墨研究学者,共同展开学术交流。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介绍,墨子文化节自举办以来,已成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墨子鲁班文化,让世界了解墨子鲁班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化节中的重要主题活动——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经过多年的打造和培育,已经成为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墨子文化的重要载体,儒学全球论坛在成功举办四届之后,也已成为儒学研究领域的高端阵地,在国际学术节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正与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相契合,要深入挖掘儒家和墨家学说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贡献力量。”中国墨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认为,要促进儒学和墨学的研究与发展,将儒学和墨学的复兴与光大,与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相结合。借助山东大学滕州墨子研究中心这一平台,通过跨区域合作,壮大传统文化的研究队伍,提高传统文化研究水平,推动儒学和墨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山东作为儒墨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近年来素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以儒学研究为特色,积极开展以古文、古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在学界和社会各界备受瞩目。本次在济南举行‘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从2000多年前的两位齐鲁圣贤的思想中探寻修身立德、社会治理的智慧,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繁轲对山东大学和滕州政府在弘扬儒墨文化上做出的努力表示赞同。
“孔子与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源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守中庸、尚和谐、重民本、崇礼治的精神内核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蕴含着经纶天下的家国情怀。墨学虽未能被秦汉以后的大一统意识所接纳,但作为先秦与儒家并立的另一显学,它所折射出来的热爱和平、崇尚正义、不惧强暴、艰苦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孔繁轲认为,要继承和弘扬儒墨两家所彰显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更加宽泛的视野来看儒墨之长是新时代所需
“‘先秦诸子,半在齐鲁’,在春秋战国圣贤辈出的时代,齐鲁大地涌现了一批中国哲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思想大家,是中华大地最富有思想活力的区域,这其中,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墨子开创的墨家对当世影响最大。”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谈到。
“战国时代,儒墨相互供给颇多,墨家‘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都是直接批评儒家或儒家一些主张的流弊,而孟子、荀子对墨家也持激烈批判的态度,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儒家也多排斥批判墨家,但仍有一些儒家学者对墨家表示肯定,主张儒墨互补,如唐代韩愈就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在今天古今中西大融汇的时代,我们确实要跳出传统狭隘的门户,从一个更加宽泛的视野来看儒墨之长,做到古为今用,孕育转换创新。”陈来表示,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学在根本上追求至善,是一套情理交融的人文教化系统。有很强的包容性、整合性,生生不息,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诸子百家在中原大地上百花齐放,都是在儒家整合理性精神的协同下得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
“近代在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墨学复兴的思潮,科技、逻辑是西学的强势及其突出特征,这方面在固有中华文化的诸子学中,只有墨学能与西学呼应,这让传统上不受重视的墨学逻辑与科技思想,在近代得到极大关注,此外墨子及其门徒身上洋溢着一种带有宗教情怀的摩顶放踵,文化牺牲、舍己为人、兼爱天下的救世精神也鼓舞了近代很多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去从事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凡此种种,皆为广义儒学所当许。”陈来认为,唐宋以来很多学者同意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精神相通的理论,今天看《墨子》中的很多主张与儒家思想确实相近,从修身到治国,儒墨互相吸取,有可以为今人借鉴的思想智慧。
山东管理学院教授张希宇、陈明元提交了“试论儒墨优势互补与中华新文化建设”的主题论文。他们认为,站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儒家的公正和道德思想与墨家的平等和法治思想,都应是我们建设中华新文化十分宝贵的思想遗产和重要的文化资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墨家思想,服务于中华新文化建设,就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和辨析儒墨思想精华和糟粕的唯一科学标准尺度,并在分清儒家和墨家思想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实现儒墨两家的优势互补。
跨越横亘在儒墨两家之间的千年藩篱 弘扬儒墨文化
“大家跨越横亘在儒家和墨家之间的千年藩篱,儒墨两家学者共同坐在一起,就国家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对话,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儒墨应该会通,儒墨也能会通,儒家和墨家表面上看似有矛盾,但他们实质上存在极大的互补性,要对儒墨两家的思想进行融合研究,促进儒墨的会通和互补。”中国墨子学会会长李守信认为,只有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充分的融会贯通,才能形成真正代表中国的、整体的、多种思想有机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
中国墨子学会顾问、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朱传棨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当代的实际意义。“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虽然以对立的形态予以表现,但其主导论题、学说思想体系都存在着相同性和共同性的基因,因为儒家、墨家两家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都有共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相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就学理上来讲,任何学派学说或思想观念特别是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或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不仅有其相对独立发展的规律性,还会渗透到整个文化思想的发展中。因此,要以大的历史观、整体的方法论进行分析研究儒墨会通问题。”
“研究历史事实,无论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还是近代以来的著名学者,推崇的都是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家。《庄子·天下篇》对先秦学术流派的论述一直为学者赞同。”朱传棨说,篇中一唱三叹者,惟孔、老、墨三家,实能知学界之大势。《韩非子·显学篇》概括当时思想的状况是“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直到汉代的《淮南子》《盐铁论》《论衡》等书,仍然是“儒墨”连词,“孔墨”并举,足以说明儒墨学在当时显学地位,到了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就讲孔子、老子、墨子三家并举,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也分中国文化为孔老墨,李石岑也认为先秦诸子哲学,不过是儒道墨三家而已。
“我们要以思想史、哲学史研究和政治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注重的是揭示历史层面概念、论坛和学说思想的逻辑严禁和发展,政治学研究注重的是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等政治实体的谋划和建立问题,将两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运用,就可以比较具体地揭示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的会通点和共同点。”朱传棨从方法论的角度展开分析。
孔子和墨子的思想经天纬地、博大精深、历久而弥新,“儒墨会通与国家治理”主题正与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相契合,相信儒墨会通这个话题在滕州、山东、海内外会持久深入,不断涌现新的成果、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新时代中华文明大放异彩和走向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