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在知新楼2116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荣教授应邀以“谈道德行为”为主题作了学术报告,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杨国荣教授从孔子关于“仁”的界说开始讲起,介绍了“仁爱”、“克己”两种道德行为的形态。关于以仁爱为形态的道德行为,杨国荣教授认为,这一类行为包含着自我的某种行善努力以及身心的付出,也表现为对待自我的方式,但从利害关系上看,并不涉及重大或剧烈的冲突;克己意味着自我限定,这种限定与社会规范的外在约束有所不同,表现为相关个体对内在感性冲动的自我抑制,克己取向的行为者往往面对着利与害的重大冲突,突出地彰显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力量,。
杨国荣教授认为,与“仁爱”、“克己”行为形态相关的是为善与止恶。作为道德行为的二重形态,仁爱或为善与克己或止恶并非彼此隔绝,而是彼此关联。在道德行为的实际展开中,仁爱和克己的面向往往相互过渡和转换。但它们无疑体现了道德行为的不同规定或维度:仁爱不仅在宽泛的层面体现了行善、为善的取向,而且在更深沉的意义上彰显了道德行为以肯定人的内在价值为实质内涵的人道品格;克己则更多地凸显了道德的崇高性,它以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为前提。

杨国荣教授说,从哲学史上看,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往往主要关注道德行为的某一形态,并突出强调与之相关的道德规定。德性伦理主要关注成就何种人格的问题,关怀伦理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克己所彰显的道德崇高性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后果论追求有益结果的最大化,更多地涉及了行为的仁爱之维;道义论或规范伦理赋予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准则以更优先的地位,则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克己的一面。同时,上述不同的伦理取向都渗入了对情意、理性的不同看法:德行伦理和关怀伦理肯定情感作用,多少忽视了理性知识;后果论关注行为的结果,表现出注重理性的趋向,同时试图融合理性思虑与情感体验;道义论或规范伦理则表现出对理性规定的注重。从现实性上看,道德行为及其不同形态,与理性以及情意存在不同的关联。无论是以仁爱、关怀等为形态的行为,抑或表现为克己、舍己的行为,都既与理性的制约相联系,又包含着情意的参与。
杨国荣教授据此认为,以理性与情意的互融为进路,具有仁爱或人道取向的行为与表现为克己并呈现崇高性的行为,都具有自觉的品格。从其实际展开过程看,道德行为并非仅仅呈现慎思而性、勉力而为的形式。基于反复的践行、修为,道德的取向和思维定式,往往内化为人的第二自然或第二天性。后者既可以取得道德习惯的形态,也可呈现为内在的道德自觉,二者以不同的方式制约着仁爱、克己等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都能凝结理性、沉淀情意,从程颐理学中的概念出发,道德习惯趋于“情其性”,而道德直觉则以“性其情”为自身特点。二者既以各自的方式赋予道德行为以自然之维,又从内在定势方面展现了道德行为的不同品格。
讲座结束后,来自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教师和学生就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情感和理性间的关系,道德原则的普适性,儒家思想资源对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杨教授一一耐心解答。主持人黄玉顺教授总结了杨教授的讲座内容和价值,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