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德国古典哲学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9日 15:05    作者:奚润,荣新茹    点击:[]

诠释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渊源关系,为促进诠释学研究界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界的交流,加强二者在理解上的共识,20191129日至1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和华东师大-耶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德国古典哲学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办。来自德国耶拿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广西大学、安徽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以及商务印书馆、《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赵景来主编和德国耶拿大学Klaus Vieweg教授分别为研讨会致开幕辞。在首场会议中,Klaus Vieweg教授作了题为意识的自我检验’——作为内在批判的解释的报告。他以《精神现象学》为文本依据,探讨了黑格尔的辩证诠释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的潘德荣教授从本体诠释学本体论诠释学的关系出发,通过一种比较研究的方式,厘清了两种诠释学的内在特征与区别以及本体诠释学的理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的何卫平教授以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意识’”为例,阐明了辩证法与现象学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的彭启福教授从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出发,指出其辩证法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且此种辩证法还包含一种伦理学导向,它诉诸理解的应用性和实践智慧,通过文本理解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居间调停,实现普遍性知识和规范的教化拓新的辩证统一。耶拿大学的Andreas Schmidt教授着重分析了黑格尔的宽恕概念,他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转向宗教章所凭借的便是宽恕概念,而宽恕的解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承认普遍的道德法则、承认个体的良心以及作为前两者的结合而出现的行为意识和判断意识,行为意识和判断意识进一步通过宽恕达到直观层面的和解。华中科技大学的邵华副教授对伽达默尔的语言存在论作了探析,邵老师认为伽达默尔的语言存在论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一方面将语言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从语言揭示事物的存在。这种语言存在论反对语言工具论,突出了语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并且试图融合现象学和辩证法超越主客观主义的二元困境。

在第二场报告中,同济大学的吴建广教授作了题视域融合中的自由语词的发言。安徽大学的张能为教授汇报了伽达默尔对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伦理学思想的综合,他认为伽达默尔开辟了第三条道路,真正实现了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并从存在论意义上将实践理解为伦理学实践。耶拿大学的Fokko Zander老师分析了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中的方法论作用(The methodological role of contradiction in Hegel),他认为黑格尔的矛盾即自身的否定(dissolves itself by itself),这种否定也被视为绝对的否定(determinate negation)”。他认为矛盾是进入黑格尔思想的核心,因此,只有抓住矛盾才能把握黑格尔的思想体系,这也是黑格尔如此重视矛盾的原因。山东省委党校的杨东东副教授从胡塞尔的基本命题面向事情本身出发,论述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争论,同时杨老师对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关于诠释学的争论作出了全新的解读:当哈贝马斯批判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欠缺反思性时,本意在于借助一种更富创作性的诠释学来补充哲学诠释学侧重本体论的趋向,而事实证明他们的争论恰恰走在了面向事情本身的路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牛文君副教授从诠释学的浪漫主义转向由谁开启、如何恰当定位施莱格尔在诠释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如何澄清施莱格尔与施莱尔马赫诠释学思想之间的学理关系等问题入手,考察了他们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者之间的学术交往,以及各自观点的文本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勇副教授通过对加布里埃尔、康德以及海德格尔世界概念的考察,论证了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合法性。陈老师指出,加布里埃尔的世界并不存在,康德的世界概念也不具有理论意义,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解释学意味着对于世界概念的合法性恢复。

在第三场报告中,大连理工大学的秦明利教授对赫尔德的诠释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赫尔德诠释学不仅赋予了阐释在历史性的核心地位,而且指明历史和文化他者的理解是自我理解的关键,尼采的心灵、历史和价值思想、狄尔泰的历史观、约翰·密尔的政治思想、歌德的诗歌创作、施莱格尔和洪堡的语言学思想以及马克思的思想等均受到赫尔德思想的影响。广西大学的黄小洲副教授分析了狄尔泰的新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他认为狄尔泰的美学不但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美学或体验美学,更应该被视为新浪漫主义美学。安徽大学的李鑫老师从上帝的神圣性入手,指出马里翁在圣餐礼中为神学的诠释学留下了位置,从而展开了神学诠释学的讨论。南京农业大学的马彪老师考察了康德对《圣经》的诠释,他通过对康德文本的细致分析,认为康德既不赞成本真性的解读方式,也不赞成学理性的诠释方式,而是主张在神学与哲学、启示与理性、信仰与自由的互动和商榷中实现对真理的通达。马彪老师认为康德对《圣经》的这一诠释,不仅有助于把握其宗教哲学思想的丰富意蕴与多重面向,也对我们理解神学和哲学之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安徽师范大学的王子廓老师从贝蒂对施莱尔马赫诠释学思想的承续发展为切入口,对施莱尔马赫和贝蒂的诠释学进行考辨,透视方法论诠释学的当代发展,继而昭明贝蒂方法论诠释学体系的理论特质、意义和价值。

在每场报告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每位汇报人的论文内容进行了犀利的点评和热烈的讨论,同时以比较哲学的视角从总体上对几位汇报人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极富学理性的探讨;与会学者的讨论并未局限于汇报人的论文内容,而是将视域放宽到理论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对德国古典哲学与诠释学相关问题的分析上,试图以此来勾连古今中西对德国古典哲学与诠释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为构建当代中国诠释学发展的新方向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在闭幕式上,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潘德荣教授致辞,他祝贺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通过对诠释学历史发展的梳理和反思,促进了诠释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的自我更新,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的汇报发言为诠释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视野。同时,潘教授强调,诠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对西方诠释学的借鉴和吸收层面,而要在此基础上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诠释学德行诠释学。总之,此次研讨会促进了诠释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解上的共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

上一条:儒家文明论坛第69期:《史记》叙事传统与《春秋》比事属辞 下一条:儒家文明论坛第68期:在《论语》阳货、雍也等篇出现的“性说”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