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陈来教授做客“名师大家讲坛”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5日 16:59    作者:文/蔡杰 图/王锦阳    点击:[]

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不断健康成长、茁壮成才。儒学高等研究院从自身学术特色出发,举办“名师大家讲坛”,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青年学指点迷津。2019年4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陈来教授做客“名师大家讲坛”,做了题为“《儒行篇》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主持。


报告中,陈来教授以《礼记》在“三礼”中的地位进入正题,指出到唐代在“三礼”中就专取《礼记》,宋代更是由于《大学》和《中庸》备受重视,使得《礼记》的地位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北宋时期的《儒行》与《大学》《中庸》同等重要,近代以来,《儒行》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在报告中,陈来教授从五个部分来阐释《礼记·儒行篇》的意义。第一部分,《儒行》文本的年代问题。不断出土的文物逐渐证明传世文献多是可信的。郭店楚简的出土,陈来教授认为其最大意义就是对《礼记》文献的确定。所以,从整体上看《礼记》不可能是晚出的,并且不是一次性完成,是经过不断增删的,基本是在战国时代形成。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儒行篇》与孔子的关系。陈来教授认为《儒行》也不一定就是孔子对话的原话,但一定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也就是说不一定姓孔,但一定姓儒,一定是出自儒门的,代表了早期儒家的自我认识,代表了孔子死了以后那一批儒者的思想,与《大学》《中庸》的性质是一样的,传承并发挥了孔子思想,符合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在报告的第三部分,陈来教授讲述了近代以来对《儒行》的认识。近代以来反叛传统,是革命的时代,所以章太炎重视子学,对传统是出离的,对一些传统问题的认识也开了新生命,重新认识《儒行》就是其中之一。陈来教授认为,《儒行》的刚毅近于勇德,勇德就是孔子讲的“三达德”,说明孔子也重勇德,还有“刚毅木讷近仁”,还有与“毅”联系在一起的,像“士不可以不弘毅”,都可以说明《儒行》与孔子思想是传承的。报告第四部分,是《儒行篇》问题意识的形成。《儒行》的问题意识从“儒服”开始,对鲁哀公问孔子的服饰是不是儒服时,孔子的回答很决绝。孔子旨在恢复周礼,势必涉及制度冠服的问题,所以孔子对冠服的重视是作为夏殷的服饰来重视的,而不是儒服。《儒行》反映了孔子第一代弟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说明当时已有“儒服”的概念。最后,陈教授阐发了《儒行篇》的德行论特点。《儒行》的德行论有两部分体系,一部分近于《论语》,如仁之八德,温良、敬慎、宽裕等,这一部分体系叫礼乐文化的德行体系。另一部分德行论的体系,像“士可杀不可辱”,不是礼乐文化的体系,而是春秋晚期兴起的新的士君子的德行体系,是一种新的德行自觉。


报告结束后,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陈来教授就《儒行》的相关内容,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生动解答。陈来教授的讲座妙语连珠,发人深省。此次讲座不仅为大家带来一场丰盛的学术大餐,更使大家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讲座中,陈来教授多次寄语青年学子,在这个伟大时代,希望大家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要忘记儒家所多次提倡的“士不可不弘毅”精神,勉励大家要在青年时代树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卓越的事业志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出一份力、发一束光。


上一条:“乾嘉考据学与科学关系研究”座谈会举行 下一条:张践教授做客“名师大家讲坛”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