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四十九期)”在知新楼A1916举行。此次讲座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国学与西学国际学刊》主编、兼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博导教授黄保罗主讲,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哲教授翟奎凤主持。

黄保罗教授是站在五四运动的百年纪念背景下,来畅谈这场运动以及经久不衰的被讨论着的“现代性”问题。
黄教授首先介绍现代性的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民族情”和“强国梦”一直在国人心头萦绕,以至于到了五四运动、民族情绪最强之音被以上两种情绪淹没,使得五四追求理性之梦被压制。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性也随之而来。黄教授将两者对比,阐释了现代性的意义。何为“现代性”?当时,面对所谓的“全球化”,士人们纷纷思考,说旧了的仁义道德能否挽救国家于危亡。而一旦拥有这种反思,中国则与西方无所谓过大差别。黄教授认为,现代性始于古代和中世纪接触之后。是古希腊和中世纪早期的古早。文艺复兴抓住了人的感性,而宗教改革的始者马丁路德则据于理性,继而启蒙运动,去探寻现代性背后的概念,但部分启蒙运动者过分强调理性的无限性,给后代带来了消极影响,比之而言,路德是真正的现代性开启者,而且路德还同时强调了理性的积极性和有限性。最后,黄教授再次回到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的路德与现代性话题。他认为马丁·路德的理性是辩证的,其关于理性的看法前后是一个悖论。关于人的理性,他总结道:“灵是根本,魂是活动的内在体系,肉(身)是直接发生影响的具体。”
最后,黄保罗教授激情、陶醉的演讲在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