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儒家文明论坛第47期 为何西方哲学中缺少“自然”概念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0日 09:49    作者:叶泳妍 崔翔    点击:[]

20181219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四十七期:《为何西方哲学中缺少“自然”概念》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Brian Bruya(柏啸虎)主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蔡祥元主持。

讲座伊始,柏啸虎教授希望我们思考“自然”一词中“自”的涵义。他指出,在老庄文本中,“自”一共有三种用法。一是作为介词的“从”(from),如“自今及古”、“自此以往”。二是作为反身代词的副词reflexive pronominal adverb,譬如“自知者明”,意为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to know oneself is acuity。第三种用法与第二种相似,但更为复杂。譬如,当我们说“民自正”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人民纠正了自己(the people correct themselves),而是人民自己使自己变得正确(the people of themselves become correct/are rectified)。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注重结果(effect),而后者注重动力(impetus)。介词of的使用弱化了单一的因果关系,强调没有外部干扰,而可能具有来源于内在的、多维的、多重意义的因果性。而“然”则有两种用法,一是代词性质的副词,表示“像这样”(like this),第二种用法是起增强作用的状语。在“自然”一词中,“自”强调了动力的主要来源是自身,而没有关于自我、因果关系或其他关系的预设,“然”则起强调作用。在此意义上,“我自然”的意义为“I develop out of myself, and that's all”。

随后,柏啸虎教授讨论了道家的“无为”与“技艺”。柏教授指出,“无为”的核心是无意向性。而技艺(Skill)则可分为完整性wholeness)和流畅性fluency)两大范畴,其中完整性可分作集中collection)和“排除”(shedding),集中通过熟练专注从内在资源中获取统一,如“痀偻承蜩”;排除则通过消除外在的干扰保证认知情感的统一,如“梓庆为鐻”。流畅性则可细分作感应responsiveness)和轻易ease)。“感应”是对外在刺激的自发性回应,如“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轻易”则是指行为者与环境之间毫不费力的流动,如“善游者数能,忘水也”。综上,道家语境中的“自然”有三种涵义:内在的、不受外部干扰的、代表多维因果性的“自”,无直接意向性的“无为”,以及作为“完整性”和“流畅性”的技艺。

在阐明上述概念的内涵后,柏啸虎教授将视野转向西方哲学家,以考察西方是否存在类似的概念。柏老师举出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道家“自然”类似的概念有automatonspontaneity)、physisnature)、hexishabit)三种,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三段论(Practical Syllogism。但柏教授指出了道家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几点区别。其一,对于理性、逻辑的尊崇贯穿西方哲学始终,因而所谓自发的行为被定义为只是低级的,未经规范的,而道家的“无为”被视为理想的境界;其二,在道家哲学中,行为的目的是追求最好的结果,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行为的目的是追求道德上的善;另一根本的区别是,spontaneous这一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意指freewill,其中蕴含着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对立,以及对后者的崇尚。卢梭的哲学中包括一类“体面的自然人”,同时卢梭反对对理性的尊崇,但卢梭的理论体系最终指向一个外在的原因:神。此外,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对注意力的集中做出了心理学方面的诠释——要求全神贯注、不分心,实则未必如此。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区别GraceDignity并强调前者时,表现出与道家极高的相似性,但和卢梭一样,由于在西方传统哲学看来,freedomfreewill)和naturedeterminism)二者的分立不可能打破,所以席勒最终也诉诸一个神。除了这四位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法国哲学家拉美利特(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对spontaneous action有过极近似道家的阐发,可惜不曾得到哲学史的重视,其理论也不甚完备。

经过这一系列分析,柏啸虎教授论证了中国道家哲学中包含的哲学精神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指出,相比于传统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或许显得更为“现代”,能解答一些我们现代性的问题。

本次讲座柏啸虎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中,柏啸虎教授将展示来自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念是如何给现代分析哲学、认知科学以及实验心理学领域注入新的生机。他将运用来自《庄子》《老子》《论语》等著作中的概念,同时,引用他本人著作中的观点,以展示这些源自中国传统哲学领域的感念是以何种形式与当代哲学实践、注意理论以及智力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柏啸虎(Brian Bruya),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教授。曾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行动哲学、形而上学、印度哲学、逻辑学。曾开授心理哲学思想、比较道德心理学、道家哲学等课程。


上一条: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典:社科研究者要走出象牙塔 讲好中国故事 下一条:儒家文明论坛第46期 古伟瀛教授谈近六十年来的台湾史学变迁——一位参与者的观察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