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四十一期:《台湾近代史学变迁讲座之一:内地的移植》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古伟瀛教授主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郭振旦副教授主持。
众所周知,近代台湾史学及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经历了从内地移植到向西方取经,再经过“中国化”,更逐渐“在地化”的过程。此变迁已经有一些著作加以论述,如王晴佳的《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卢建荣的《金权本色——台湾史学帝疆争雄记》等。在此基础上,古伟瀛教授补充了一些未被注意的现象。从人物来看,1945年后史学界有不少从大陆来台,如傅斯年、李宗侗、沈刚伯、姚从吾等人,而傅斯年来台担任台大校长及“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则对“史料学派”的移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胡适、傅斯年等人知识结构,中研院在史学研究上早期并未曾重视历史哲学及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左派史学在台无从延续,对“史料学派”在台湾的一家独大也起到了侧面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7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举行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决议在台北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这为后来台湾与美国的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成立东亚学会对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贡献和影响。这一时期的边陲则是重视年代学、重视社会经济、研究重大问题南港学派,其创始人则是中央大学郭廷以教授。从期刊杂志来看,这时期有一代表性的史学刊物《大陆杂志》。或谓此杂志为民国时期北派刊物,但也不尽然。
虽然史料学派两位大老高去寻及严耕望在1990年代才去世,不过在1960年代中期台湾首批海归成员返台,并且在人文及社会科学界开始掌权。加之大陆时期的另类史观学派大老钱穆返台定居任教,使得史料学派逐渐式微,社会科学兴起。《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等文则代表了新方法新理论呈现。
提问环节,在场师生与古伟瀛教授就美国汉学、南派与北派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在场诸君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古伟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台湾大学学士,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台大历史系主任,现为台大名誉教授,主要研究史学理论与方法,曾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引进量化史学,新世纪之交,介绍后现代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