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09:40    作者:张贝    点击:[]

2016年10月26日晚,林安梧教授“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系列讲座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再次开讲。讲座地点位于中心校区知新楼2116教室。各专业学生和老师汇聚一堂,享受这场心灵的饕餮盛宴。

\

林安梧教授开讲便提到,儒佛道是中华文明哲学最重要的三个向度,佛教虽是外来,但经由本土化已成为中华文化之一部分。明中叶以后有儒佛道三教同源之说,意在说明中国人文化心灵的深层结构包含儒道佛。儒道本是同源互补,讲生生法,“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蕴含着动能,佛教讲“无生法”,重人生论而不谈宇宙论本体论。

在谈及儒道同源互补时,林安梧教授强调存在和价值的和合性。道家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未始有名之先,是天人物我人己完全通而为一的无分别状态,经由主体对象化活动,语言的必然介入始有分别。“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道是阴阳和合本体存在的律动,人的实践参赞隐含着动能,“成之者性”意谓教养与习成。

林安梧教授讲到,道家从总体根源往下说,总体根源进入场域在天地之中化生万物;儒家从人主体的自觉往上说,人要参赞天地之化育建构人伦世界。道家强调整个天地场域包孕万有一切包括人,这样形成一个总体,这个总体隐含着自发的和谐的调节的秩序。儒家重在建构,而话语建构形成的对象物有向外的势力使心外驰,有形成反控的可能。儒家本身的反思是历史的回归,强调回归“三王”(尧舜禹)。而道家反思儒家,强调归复,需要回到未始有言之先,正视存在。儒家观生始于自觉处,观天地生物之气象,“生生”是生命责任的传续,这是生生的成全;道家观复始于自然处,复其所始方能生生不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便是回溯到源头。

谈及佛教,林安梧教授指出,相对于儒道所讲的“生生法”,佛教是“无生法”,重在苦业的解脱。有漏皆苦,事物之不圆满谓之“有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活动刹那生灭,一切存在本无“自性”,能领悟到此便能无所挂碍。佛教的意涵在儒道的刺激之下发生了转变,原初的出世间法发展到后来的“不离世间觉”,从“彼岸净土”变成“人间净土”成为真正开发觉性的宗教。

\

林安梧教授引用牟宗三先生之言以区分儒道佛之基本意涵,“立人伦莫若儒,观事变莫若道,察业识莫若佛”。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在歆羡林安梧教授融贯中西古今的学识之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林安梧教授余兴未尽,同学们满载而归。

(张贝供稿)

上一条:世行五千万美元修护孔孟遗产 国内首次利用国外资金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下一条:溯早期儒家源流 开心性之学新声 “心性论与早期中国儒家哲学”高端论坛济南举行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