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晚,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在中心校区理综楼313D教室正式开讲。本期讲座系《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系列讲座第一讲,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者林安梧教授主讲,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教授主持。

讲座中林先生首先提出学术研究的“五证”法,即从历史、典籍、科学、逻辑、心性五个方面进行考证、论证、体证,认为学术研究方法不可偏颇。随即便切入正题:“东西方文明之异同及其研究方法的省思”。林先生介绍了其思考受启发于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继而引用了马克思·韦伯和张光直关于东西文化类型的观点,认为我们在做东西文明比较时,应该注意价值对等、宏观对比,不能过度强调本质主义。林先生认为,生活中的礼貌与遵守秩序,乃至民主、法制都是可以教养而成的,不存在民族性问题。然后林先生引用了费孝通《乡土中国》所作的中西文化对比说明具体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而林先生从哲学层面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做了抽象总结:“内在根源性——外在超越性;具体的普遍性——抽象的普遍性;意义的辩证销融——结构的辩证超越;万有在道论——超越人格神;连续性——断裂性;直接的感通——间接的概念;默而契之的传统——言说辩论的传统;血缘性的自然连结——契约性的社会连结;道的错置——具体性的错置”。并重点分析了关于中国“存有的连续观”与西方“存有的断裂观”的对比:“天地人交与参赞为一体——主体的对象化;我与你——我与它;主客不二——主客分而为二;物我合一——物我分而为二;人己合一——人己分而为二;气的感通——话语的论定;道德实践——契约信守;象在形先——形在象先;情景交融——情景可分;多点透视——定点透视。”
林先生列举文字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例子作为佐证,以强调汉语对中国哲学研究乃至中国文化传续的重大意义。并进而强调今天的中国哲学研究应该注意中国文化自身的话语体系与方法,不排斥反向格义与中西对比,但亦必须用汉语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否则会遗漏很多重要的东西。

讲座完成后,林安梧先生与现场的学生和听众进行了互动,对大家感兴趣的地方、疑问作出了耐心的回答和指点。
此次讲座将《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系列讲座的论题初步展开,林安梧先生以充满思辨色彩的探讨方式深入浅出的对论题进行阐述,使前来听讲的学生如沐春风,受益颇丰。
(贾兵,孔维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