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晚,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在知新楼A座2116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海外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赵飞鹏先生,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赵飞鹏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对自己如何从事《六祖坛经》研究的缘起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赵飞鹏教授从校勘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坛经》的三奇、《坛经》的版本系统、《坛经》的内容差异情况着重分析了以《六祖坛经》为例,在校勘学方面对我们的启示。校勘学的目的就是为恢复古书的本来面目。赵飞鹏教授从《六祖坛经》不同的版本系统如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出发,经过对这些不同版本系统的的内容进行字数、分品以及思想上的比较后,认为我们所要追求达到的本来面目,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本来面目。因为古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排除客观的导致古籍出现差误的原因之后,还有一种人们刻意、有心的校改即我们所谓的通人的校改,是很难被辨认出来的。
赵飞鹏教授在总结时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六祖坛经》与校勘学关系的辨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传统的校勘学只有不断打破自己所在的圈子,不断跨出去,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融合,才能适应如今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

提问环节,大家与赵飞鹏教授积极互动,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域外汉籍领域相关感兴趣的话题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场面热烈。讲座最后,杜泽逊教授高度评价了赵飞鹏教授的演讲,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赵飞鹏简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专长为古文献学、书籍文化史、训诂学、佛教思想。著有学术专书4种,学术论文50余篇。其他学术兼职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物典藏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民国图书馆协会古籍文献维护委员会委员,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学术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