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推广与普及
颜炳罡:“乡村儒学”的新挑战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2日 09:00    作者:    点击:[]

乡村是儒家文化的根,儒学是乡村文化的魂。儒学自创始起,就没有离开过乡土,乡村广阔 而深厚的文化沃土是儒学的原乡,是儒学持续生长的力量源泉。乡村儒学自 2012 年在山东兴起 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儒学实践形态。乡村儒学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一批学者在乡村进行义务儒学讲习,宣传孝悌仁爱之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乡村文化氛围、人文环境、道德风貌等发生了很大改变。

我们所说的乡村儒学是对乡村、社区里的儒学讲习,如道德讲堂、孔子学堂、经典诵读等现 象的总括。乡村儒学上承泰州学派“百姓日用之学”之精神,下接 20 世纪30年代梁漱溟、陶行知等再造乡土的文化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植根于乡土、服务于乡民新的儒学理论形态。乡村儒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很多成绩,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其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自乡村儒学开始之时,致力于其中的学者就在考虑相关教材的建设问题。从 2015 年起,乡村儒学教材建设正式列入尼山圣源书院的研究规划,力争利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完成教材体系建设,印制合乎百姓、大众知识水平的《论语》精选、《孟子》精选、《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字经》、《家训》精选等纸本书籍,同时将教师们的优质课程录成视频资料放在网上,以便传播。

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乡村儒学研究院”,作为研究培训基地,对乡村儒学现象的分析、研究、总结,做理论的提升和概括,逐步走向系统化、成熟化,以促进乡村儒学的发展有质的提升。

儒学没有乡村与都市之别,但是乡村与都市毕竟有别,乡村在文化、人才、经济发展水平等 方面远远落后于都市,我们相信在乡村能做到的事情,在都市里一定能做到。乡村儒学既是一种实验,也是一种示范。作为一种实验,乡村儒学探寻儒学这一古老学问在当代社会能否焕发生机与活力;作为示范,乡村儒学在山东可以做得到,在全国乡村都可做得到,在文化贫穷的乡村做得到,在文化资源丰富的都市更应做得到。

通过乡村儒学发展,可以实现儒学由小众、精英向大众、百姓的转化。传统儒学是读书人的信仰,是一种精英文化,农夫野老只能徘徊、观望于孔子庙的门墙之外,百姓但能行之,而不能知之。乡村儒学就是让儒学由少数人文学者的研究对象转化为百姓生活的向导,由精英知识分子谋生的手段、学术价值的实现方式转化为百姓人伦日用之道。长期以来,不少知识精英对儒学但能言之,不能行之,重知轻行,甚至只要知,拒绝行,因而儒学无法向生活中落实,无法向实践处着力。乡村儒学目的就是将儒学生活化、实践化、草根化。儒学本质上是人学,不分乡村与都市、不分东西、不分内外,凡人皆可学之、用之、行之。乡村儒学不是迷恋乡村,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以开放的胸怀面对未来,面对世界。

乡村儒学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事业;不是一代、两代人事情,而是世代 相承的事业。乡村儒学说到底是为儒学的世代传承发展探索新路径,为儒学的广泛传播创造一种新模式,一种新常态。

乡村是儒家文化的根,儒学是乡村文化的魂。儒学自创始起,就没有离开过乡土,乡村广阔 而深厚的文化沃土是儒学的原乡,是儒学持续生长的力量源泉。乡村儒学自 2012 年在山东兴起 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儒学实践形态。乡村儒学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一批学者在乡村进行义务儒学讲习,宣传孝悌仁爱之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乡村文化氛围、人文环境、道德风貌等发生了很大改变。

我们所说的乡村儒学是对乡村、社区里的儒学讲习,如道德讲堂、孔子学堂、经典诵读等现 象的总括。乡村儒学上承泰州学派“百姓日用之学”之精神,下接 20 世纪30年代梁漱溟、陶行知等再造乡土的文化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植根于乡土、服务于乡民新的儒学理论形态。乡村儒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很多成绩,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其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转自人民政协网)

上一条:颜炳罡:建三堂、读儒经、深入持续开展诵读 下一条:人民日报三评传统文化: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