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是怎么看待传统文化的?
信息来自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近年来,中国发展令世界瞩目,支撑古老中国骐骥一跃的,有道路选择、有理论引领、有制度优势,也有文化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人民日报评论版从2月7日起连续推出“于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系列评论三篇,与读者一起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包容与创新的气质走向未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用历史滋养“新的时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传承发展,才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勉励党员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的用典,正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
文化建设要多些“历史耐心”
今天的文化建设,需要多一些“历史耐心”。让今天的文化成为明天的传统,这是必须的胸襟和气度。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面对网络世界的洪流,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如果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文化定力,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怎么能沉淀出新的经典,让后人如我们今天吟咏唐宋名篇一样,沉醉于我们的创造?如果不能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又如何打开我们的精神世界,涵养出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魂有定所、行有依归的核心价值?丢掉了深刻的思考、放弃了社会的责任、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即便收获盆满钵满,也终究是一阵风就能吹走。
(转自四海孔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