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推广与普及
林安梧:施王道于人间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5日 16:13    作者:林安梧    点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这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提倡解放教育权的教育家,他认为无论是农民、商人还是罪犯,应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末代贵族,孔子在努力推动平民受教之风。他希望开启具有反省性、有价值的文化生命,以从文化意义根源让人们在学习中获得喜悦,让生命根源性被唤醒。“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人们已不限于井田之上,能够自由迁徙走动时,便开始体会到源于朋友的真实感动,朋友相知,咏雪问道,乐在人与人的真诚交往和心灵相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是对君子的定义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前君子只是一个贵族阶层概念,孔子将君子定义创造性内化,推向了一个德性位阶,君子由此发展为了一个内在自我完善、人格生长的全新概念。

    ——林安梧第四次到华中大学交流的发言

道与人的关系

道跟人是连在一块不分的。道讲的是总体、根源,而人就在这总体里面,并且人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触动者、参赞者,所谓“人能弘道”。上苍赐给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动能力,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道是就存有的根源说,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那是“境识俱泯”的状态,而其中就隐含了人。人去触动、去参赞,于是存有得以彰显。存有开始彰显,人又使用话语,由此令存有执定。执定势必带来问题,所以必须时时回到存有的根源。人使得道彰显,天地万物通过人的话语诠释而落实,而人必须经由一个归返的活动,回到天地,回到道。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人在其中非常重要。《周易·贲卦》讲“人文化成” ,这样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华文明非常重视“知止”,《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艮卦,艮卦以后才有震卦,震是动,是生长。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乃是参赞的核心。《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谁“致中和”?人嘛。《中庸》还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谁“择善而固执之”?人嘛。所谓“天人合德”,所谓“交与为体”,那就是说,由人的触动而天有所动,天既有所动,人又随之而动。

施王道于人间

与西方的而草本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更像一种木本文明。当我们去拜访埃及、希腊时,所见所闻早已不是在历史上浩瀚雄伟的那段古文明了;而今天大行于世的西方文明,也历经波折,几度走向衰亡,直到近现代才重新繁荣起来,与古代的西方文明也已非同物。恰如草木,新陈代谢,一次又换一次。相比之下,作为唯一流传至今并继续发展的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则是一种木本文明,堪称历劫不衰,其发展之脉络从未断开过,沿着自己的循环周期,根深蒂固、万年长青。

对于“东西方文明会发生冲突”、“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有可能联合起来对抗西方文明”的说法,林安梧表示不赞同,又以筷子和叉子的形象进行了巧妙解释。不同于用叉子、奉行霸道主义的西方民族,用筷子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奉行王道主义。叉子,是主体借客体强力侵入客体,而筷子,却是主体通过中介体连接客体构成整体以达到均衡才能举起客体,由于本质上没有殖民主义思想,所以中华文明将扮演的角色不是对抗,而是以儒、道、佛为底蕴的文化的融通,与其他文明在交谈中互动融通,以新文化王道主义与其他文明共生,共长,共存,共荣。华人、儒学在21世纪的文明发展、融通中将扮演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促进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一步步生长。

所以,我们应该施王道于人间。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应当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先辈先行、列祖列宗们心怀敬意,你应当对全人类的文明有更宽广的胸襟去接纳,应当怀着对人类文明的使命感。

文章转载自元亨书院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荀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在山东兰陵召开 下一条:郭齐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