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交流与合作
王学典:儒学走出国门 与西方文化展开深度对话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9日 09:29    作者:王学典    点击:[]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而不老、不懈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于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了出来,“不变不通,绝不能久”,许多伟大文明的衰亡,提供了前车之鉴。在笔者看来,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与冶炼,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到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使其对治国理政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这一命题提出的初衷。

儒学在现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不外乎有两大基本路径:一是宗教化、信仰化,二是社会科学化。我认为,现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必须依赖现代社会科学,而不是传统人文理念。儒学的宗教化之路很难走得通,因为世俗化是全球的大势,“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古典时代早已经过去,儒学必须经过社会科学的冶炼,融入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才能更好地被现代人所认识与接纳。

众所周知,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再返回到它的古希腊源头去汲取智慧,尤其是1416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更是为欧洲带来了科学与艺术,结束了欧洲的中古时期。但返回古希腊的文明源头,并非将古希腊原样复活,而是返回源头汲取活力,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创立。 如今的西方社会,已没有人会继续抱着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去治国了。我们今天当然可以在将儒学社会科学化处理的过程中,返回源头,汲取儒学的生命活力,以促进中华文化在更高阶段上的发展。事实上,对儒学的社会科学化冶炼,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当代学者中,如刘笑敢先生便关注心理学对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他在题为“两种定向读《孟子》——关于人性善的理解问题”的讲演中,就采用了现代儿童心理学、生物学的新发现,对孟子“性善说”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切合现代人理解的新阐释,并由此谈到现代人应如何面对性善说,这远比以往的解释,更具说服力。而贝淡宁的“贤能政治”概念,则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贤能政治”已经通过现代政治学的冶炼,变成了一个现代社会科学概念,这些都为儒学的社会科学化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儒家的“礼”,能否经过现代政治学的审视并为其提供智慧?儒家的“仁”,能否在经过现代伦理学的洗礼之后成为其中一个范畴?儒家的“法”,对今天的法学能提供什么样的参考?儒家的“义”与“利”,对今天的经济学是否仍然具有启示?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的课题。

可以看出,把传统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与冶炼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儒学与以自由主义为内核的西方文化对话的过程。儒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与在当代世界占主流地位的西方文化展开深度对话。当然,对儒学在未来的生命力而言,比对话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否创造一个以儒家原则为基础的、克服西方自由主义生活方式缺陷的,从而高于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儒家的通变智慧能否为自己在全球化时代开辟一条新的生路,当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通过回顾儒学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我们对此抱有相当的信心。

上一条:韩国儒林人士文化交流团在曲阜孔庙举行祭拜孔子仪式 下一条:姚中秋:从中国视野看五百年世界大变局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