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探索与创新
陈来:留学与国学——康奈尔北京论坛主旨讲演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17:13    作者:陈来    点击:[]

大家好,康奈尔北京峰会让我来跟大家讲几句话,我想我讲一个什么题目呢?因为我们这个主题论坛好像跟留学有关,但是我的工作单位是清华国学院,所以我就想讲讲跟清华和国学有关的话题。我讲的这个总题目是“留学与国学”,对我来说是勉为其难吧。


康奈尔,如果我们讲20世纪康奈尔大学的中国校友中最有名的,我想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赵元任,这两位都是跟清华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两位是清华史前期的校友。什么意思呢?因为他们是1910年的清华送他们赴美留学的,可是清华学堂的真正开堂是1911年。它在筹备的过程当中有两年筹备,筹备期间送出去的叫做史前期的校友,当然也是清华的校友。


从这里我想讲第一个话题,留学运动与清华。中国近代以来的留学运动,可分为几次。如果从“清华”这个字眼来说,没有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就没有清华,我想这是一个没有问题的结论。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个留学大潮我们先不说了。如果我们看1949年以前,中国近代的留学有两次比较突出的运动,第一次是在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就是20世纪10年代以后。第一次是1872年由清政府正式同意派出的叫做幼童留美,年幼的学童到美国留学,第一批30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更早的例子就是容闳,容闳他在1850年代就去过了,但是他不是政府间的交流协定,不是成批的,成批的是1872年开始,所以我们说它就构成一个运动。


当时所谓幼童一般是在十一二岁左右,比较出名的时期的人物,举出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詹天佑,虽然大家不一定知道詹天佑是什么地方的人,詹天佑是江西婺源人。跟我们今天讲题有关的,我比较注意的不是詹天佑,是另外几个人。一个叫做梁敦彦,这个人在晚清的时候做过外交部部长,到袁世凯的时代还做外交部长,他就是1872年幼童留美第一批学生。第二位叫做梁诚,他在1903到1907,在华盛顿做中国驻美公使。还有一位唐国安也是属于第二批的幼童留美的。我提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跟第二拨的留学留美有关系。第二批是庚子赔款留学运动,庚子就是闹义和团,结果中国给所有的外国签了这个协议赔款,赔款金额是相当大的。赔款的金额总额是清朝当时相当于12年的财政收入拿出来赔款。总金额是相当于当时中国人口每一个人出了二两银子。因为义和团运动对当时的外国使馆有冲击,和对一些教会、教士有一些冲击,帝国主义不干,后来强迫我们签订了这个协议,赔款数额是很大的。尽管赔款数额我们已经付过了,但是包括在西方人的舆论里面认为这里面还有不公平。什么不公平呢?就是美国要多了。美国要的大概是四分之一左右,当时大概有三千多万银子。


当时在美国,包括美国总统也承认要多了,超过了他所承受的损失。因此这个时候刚才提到中国驻美的公使梁诚,通过外交的努力,包括民间的舆论,希望把这批款退回来。中国政府打算有很多,当时袁世凯的意思想拿来开矿,还有的是想用来建银行,但是美国主导的想法是说不相信清政府能够建设性的利用这批钱。当时有几位有识之士提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来做教育,由美国替中国培养人才,认为这是美国将来有可能影响中国的最好的办法。于是最后达成协议,代表中国外交部签署这个协议的就是当时的外交尚书梁敦彦,就是我们第一批1872年幼童留美的,他签署了这份协议,而促成这份协议的达成也是幼童留美的梁诚。不管怎么讲,美国人有没有私心,这在当时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家中还是做了一个好例子,把庚子赔款多余的钱退出来。当然是由外交部和美国共同掌管,把学生送到美国都用这个钱学习。从此开始了庚子赔款留学的第二拨的运动。后来在美国的示范下,英国和其他的国家也效仿美国,也建立了庚子赔款的基金来支持中国人的留学,那就是后话了。


清华的建立本身就是留学运动内在的一部分,它就是培养学生留美的学校,第一任的清华校长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幼童留美第二批的学生唐国安,这个就是清华学堂的第一任的校长,当时的考试等都是由他安排。第二批里面就有赵元任、胡适,当时的考试赵元任考了第二名。这就是我们康奈尔的校友,也是我们清华的校友。那时候清华学堂英文叫帝国学院,到辛亥革命就不能叫做帝国学院了,就叫做清华学校。所以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讲中国留学,清华就是留学运动的内在的一部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就是,清华人和国学。当然早期清华出去的这些留美学生已经跟1870年代那时候的幼童不一样,应该大部分都是十八九岁,经过考试,也都有相当的国学的基础。但是既使是这样,国学的程度他们自己是不满意的。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胡适,胡适是1910年放洋到美国去学习。胡适1915年他的日记就写当时他的一个感想,他说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在美国留学碰到很多的外国人在美国留学,他说其他国家的人,比如说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都是深知其国之历史,通晓其国之文学,别的国家如欧洲来的这些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文学都有相当程度的把握,当然深知、通晓这是相对而言。他说我看到的学生只有两个国家的人懵懵懂懂自己的历史文化,就两个国家,中国与美国而已。因为美国的历史也短,不用说了,中国的留学生当时胡适就感到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学的了解比欧洲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差很多,所以他那天日记的最后一句话叫做“可耻也已”,感到非常的可耻。就像胡适这样的,在国内他们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了,到美国以后跟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觉得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太差。这是我们清华的留学生出去后,在这种对比之下,产生了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学,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学是可耻的一件事。这是一个例子,1915年他已经去了五年了。


再一个例子是跟这个时间差不多,清华校内有一位学生叫做闻一多,我想大家一般都知道这位先生,现在清华园里可以看到他的像,因为他是1947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当时的云南。闻一多是清华学校的学生,他在清华一直上学,还在学校1917年的时候,(大家注意1917年还不是一般的年份,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高潮,)结果在清华学校的闻一多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论振兴国学”。


现代我们有一位历史学家,他专门研究近代文化,他有一个结论非常有意思,他说你看北大和清华,这两个学校比较,北大可以说是国学,因为国学这个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叫做国学,中央一级的叫做国学,北大是京师大学堂,如果从体制上来讲,他秉承的就是我们古代的国立大学,就是国学,而清华是后建的。他说北大是国学,可是北大在近代的表现,尤其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他是全面的拥抱西方文化,彻底的批判传统文化,是这么一个态度。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是一个美国式的教育,都是美国人上课,可是清华的老师和学生他不是这样的反对传统,他反而比较关心国学,比较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有代表性的能代表清华学生心态的就是闻一多这篇文章,“论振兴国学”,他讲以我清华为留美预备学校,却能不忘其旧,不忘中国文化的传统,刻自努力,要下功夫,要学习。可见清华的学生给自己还有一分责任,我不仅要学习美国的语言文化、一般的知识,也有一分责任是发扬中华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我想这两个例子可以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清华人他面对留学的态度,比如说闻一多是准备留学,胡适是已经留学,但是他们对国学的态度不是弃而不顾。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一样,比如说跟北大和清华相比就有一点不同,非常有意思,北大是国学,但是北大是批判国学的;清华是留美的学校,可是他是主张要振兴国学,要中西融合。这个就是我讲的第二个话题。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结论,我们越是要准备留学,我们越是要投入留学,恐怕我们越是要多学一点国学。历史的经验就是这样的,我们看以前的100年前的老前辈,一百年前的我们这些留学老前辈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越是准备留学,越是在留学,我就要多学一点国学,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话题。我们越要留学,越要多学一点国学。


第三个话题就是,留学生怎样学国学?清华到了1925年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清华国学院有四大导师,里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赵元任他就是清华第二批留美生,是我们康奈尔的杰出校友,同时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在1924年,清华要改大的时候,什么叫做改大呢?刚才我们讲清华不是留美预备学校嘛,但是清华一直想把自己改变成一所大学,而不再仅仅是留美预备学校,清华的理想为什么到1925年才实现?因为清华的体制不是清华自己人说了算,是当时的外交部和美国使馆说了算,所以老弄不成。最后到了北伐成功以后,派了一个校长到清华宣布了,我就是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两个字就完全摆脱了以前的模式。


我刚才讲清华一直要改大,可是清华的改大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清华改大不仅是要把自己从留美预备学校变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学,他首先一条就是要建国学研究院,当时也叫做研究院国学门。清华是跟留美有密切关系的学校,大学还没建就要筹备国学研究院,就找了胡适,还是我们康奈尔的校友,还是第清华二批放洋的。当时胡适考的是五十几名,我们现在有一个照片还保存着。他们那届学生所有人站在一起,每个人的旁边有一个赵元任写的一个号,那个照片赵元任还手抄了一个名单给胡适保留。清华1924年找到胡适,我们要成立国学研究院,请你来主持。胡适说我还不配,你要办国学研究院必须请国学大师,梁任公、王静庵、章太炎,请这三位大师才能办,1925年清华就办了。赵元任这是我们这批留学运动的带头人,他当时考了第二名,成绩非常好,后来虽然在康奈尔学数学、在哈佛学哲学,但后来他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来清华国学研究院就是教语言学。现在说为什么清华要改成大学,为什么清华人要多学国学?当时有这么一种认识,包括我们现在讲的小孩子要不要留学,当时有这么一个结论,小孩子不宜留学,叫做不谙国情,易失国性。不了解、不熟悉国情,年纪太小,不了解国情,而且到外面自己也没有文化上的定力,易丧失国性。国性我们后来人很少用这个字了,也可能是一种民族性,我想也是一个文化认同。因此他就认为为什么要重视国学呢?为什么要有国学教育呢?其中有一条,“国学者,国性之所存,国魂之所托”。就是说,你要培养他的国性和国魂,就是让他学习了解国学,国学里面就是国性所寄托的地方,就是国魂所寄托的地方。


我们清华的校长曹云祥1925年国学院成立的时候,他就来讲话,他说我觉得有一条要研究的,就是要研究出我们国魂是什么?虽然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全球化的时代并没有淹没各个地方的文化,反而我们看到像在欧洲,凡是传统文化有根基,有历史的地方,对全球化都有一种在文化上的抗拒。政治、经济、金融这些要素可以流动,但是不能够把全球化理解为用一个美国的文化去格式化全球的所有文化,欧洲像法国是最强烈抵抗的。所以在全球化的同时,就同时有本土化更加发展的另一个趋向。因此我想,前人在一二十年代提的为了使我们的留学生能够保持他的国性和国魂,所以他要最好多学一点国学,这一点还是值得思考的。


于是乎就引出了国学史上的一个大的事件,就是1924年的时候清华要留美的学生就给梁启超和胡适每个人写了一封信,说我们就要到美国留学了,我们现在知道应该多学一点国学,请您给我们开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收到以后,他开了一个书目,胡适开的书目很多,大概有两百多种,而且其中有一些书目还比较偏。后来学生跟他讲,胡先生我们让你开一个书目,你给我们开了两百多种,不要说是在美国,我们在中国也读不完。梁启超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没有在家里,在外地,但是也开了一百多种,但是开完了之后,他说这些书太多,我另给你开二十五种是要目,他开的这二十五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四部经史子集的部类,非常的精简,选的非常好。他说这二十五部书一个学生都要学,不管你是学矿业的、学经济的、学政治的,你不学这个,你就还没有资格成为一个中国人。就是说,中国人的资格不是由护照决定的,而是文化决定的。了解你配不配做一个中国人,主要看文化。这两份国学的书目就是近代非常有名的两份国学的书目,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经常提起他。所以第三个话题讲的是我们要学习国学,我们留学生怎么学习国学?


最后一个话题,留学生学国学的目标?我想讲两句话,这个中国近代留学运动跟他的经验后来有人总结,包括美国学者也研究中国人留学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转折。结论是什么呢?我想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第一,从容闳开始,他那么早去,他当时就说我留学的志向是什么?志向就是神州之文明富强。那么早,还在道光末年,他那时候就有这个志向,他说他留学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中国神州之文明富强。一个是文化的发展,一个是国家的富强。我们今天的留学生当然每个人不同的个人的动机,但是在个人动机之外,要不要向留学生的前辈这样,也把神州之文明富强作为一种动力?希望大家思考。


第二,研究者研究这个留学运动的时候发现,百年留学运动的里面,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运动来讲有一个中心问题,对这些留学生学习、工作、发展,包括留学生运动,有一个什么中心的问题呢?就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作为一个留学生,他的海外学习乃至归国发展,会始终碰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怎么融合?怎么把两方面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又能够使自己避免两方面的一些不可取之处,因为任何一个文化肯定有好的一面和不可取的一面。这个问题是总结百年留学运动看到的一个中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解决,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优秀的部分怎么融合?我想我们今天准备留学的同学都学了很多的英文和知识,就不得不想到这一面,即还得补国学的课,还得关心国学,如果不关心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


我的讲演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是陈来先生2016年6月18日在北京四中举办的康奈尔北京论坛所作的主旨讲演的记录整理稿)

上一条:葛剑雄:“科学”与“人文”的界限能被打破吗? 下一条: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