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官员与社会各界首次公祭孔子。不过那时,很多人还疑惑不解甚至坚决反对,反映出对孔子祭祀的意义知之不多、理解不够。而今,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各界对于祭祀孔子的了解有了很大改观。
中国是礼义之邦,向来重视礼仪活动,祭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古时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的说法。《周礼》还有“以祀礼教敬”之说,祭祀之礼用以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比如,古人会祭祀天地,祭祀人鬼,这都是为了表示敬畏和敬重。祭祀孔子,其实代表了我们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礼敬。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厎定了历代炎黄子孙的生命底色。儒家修齐治平的学说,可能是很多的学术思想流派难以企及的,无论是修身的目的与目标,还是修身的方式与方法,无一不是如此。儒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儒家讲修身养性不仅是为了自己,他们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一套系统的“修己安人”的学说,教人们立志好学、自省躬行,推己及人,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元武宗诏书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传;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明代成化碑讲:“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国文化之心。礼敬孔子,就是礼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淫祀,却唯独宣称:“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孔子之功,绝不是在于某时某地,他所确立与阐述的价值观念指导者历代中国,使得中华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祭祀孔子,一直是中国历代的重要典礼。
从社会教化的意义上,孔庙可以说就是中国人的“教堂”。在西方,人们重视法堂和教堂,法堂约束人的行为,代表着行使政权和社会法纪,而教堂则纾解和管束人的心灵。孔庙主祭孔子,而以四配、十二哲配享,大成殿的两庑还有150多名先贤、先儒从祀。如果说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立足点,那么,在孔庙中配享、从祀孔子的人物,则是这些价值观的践行者、弘扬者、光大者。要知道,从唐代以来,谁来配享、从祀孔子,都是官方议定的,这些配祀孔子的人是历代的大儒。可以说,孔子以及那些配享、从祀孔子的人,正是中国的脊梁。孔庙作为中国的文庙,是传统中国的“名人堂”或“先贤祠”,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人之所思所想,以什么方式思想,关乎社会人心的稳定与和谐。孔子所思考的正是人如何思想的问题,关心“人心”与“道心”、“人欲”与“天理”的关系问题,希望在人心中筑起道德的堤防。他说:“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又说:“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既然“有度”与“无度”全在“人之思想”,孔子“以礼制中”的思想便具有了人类价值的普遍意义。
今天,要走出近代社会剧烈变动带来的迷茫、彷徨,就必须诚敬地走近孔子,认真汲取孔子的思想和智慧结晶。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以庄重、诚敬的方式、心态来祭祀孔子、礼敬孔子,彰显我们对孔子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礼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