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巴蜀全书》阶段性成果研讨暨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为期两天,由四川大学、湖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主办,《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四川大学社科处、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酌、四川大学副校长李旭峰、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湖南大学副校长杨胜刚、湘潭大学原副校长王继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巴蜀全书》总编纂、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主持。
秋雨润物,芙蓉花重,10月中旬的成都,一枝枝芙蓉花正在成都的街头、公园、学校次第开放。四川和湖南自古都以芙蓉花著称,芙蓉为四川省会成都的市花,成都向称“蓉城”,而“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说的就是湖南,因此湖南又有“芙蓉国度”的美称。在芙蓉花盛开的季节,来自四川、湖南等地的100余位海内外专家齐聚成都,新知旧雨,谈学论道。
本次会议共有两个主题:《巴蜀全书》阶段性成果展示和“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研讨。在会议现场布置了两个方桌,展出了16册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16册的《廖平全集》等为代表的最新阶段性成果,会议期间举行了《廖平全集》首发式和校点本《宋会要辑稿》全国古籍图书奖一等奖获奖展。《巴蜀全书》副总编纂、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万本根研究员主持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吴仰湘、《孔子研究》编辑部副主编彭彦华、四川大学教授杨世文围绕会议主题先后做大会主题发言。
《巴蜀全书》是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总编纂、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介绍了《巴蜀全书》项目进展情况。经过五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巴蜀全书》“联合目录”、“精品集萃”、“珍本善本”三大系列已取得了全面突破。目前,已立项子课题150余项,首批招标和委托课题多已完成或接近完成,并正式出版124种,总字数3000余万字,规模较大的有《宋会要辑稿》(16册)、《宋代蜀文辑存校补》(6册)、《廖平全集》(16册)等。
《宋会要辑稿》(16册,1200余万字)系宋代巴蜀学人张从祖、李心传编定,明人收入《永乐大典》,后原书佚失,清人再经辑录编成《宋会要辑稿》行世。该书内容丰富,卷帙浩大,堪称宋代史料的渊薮,但讹脱衍倒、断裂散乱较多,学界一直引为憾事。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者奋起整理校勘(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最后审定),撰写校记三万三千余条,纠正错误不计其数。该书是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于该本校勘精审,整理规范,学界誉为学术标竿。在今年7月中旬举行的“第30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2014年度优秀古籍图书评奖会”上,《宋会要辑稿》在二百余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在本次会议特别展示了《宋会要辑稿》一等奖获奖证明。对《宋会要辑稿》、《廖平全集》为代表的古籍整理成果,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作为出版方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者等与会巴蜀学人表达了敬意。
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师,编辑出版一套较为完备的《廖平全集》为学界期盼已久。作为《巴蜀全书》的重要项目,由四川大学舒大刚、杨世文主编的《廖平全集》(16册,500余万字)今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立刻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在本次会议上正式举行了《廖平全集》首发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酌、四川大学副校长李旭峰等与会领导一起为《廖平全集》揭幕。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舒大刚介绍说,廖平生当晚清、民国,治学勤奋,自经学而哲学,从人学而天学,是中国传统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廖平一生潜心学术和教育,著作传天下,弟子遍蜀中,成就斐然。他的理论曾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史上的名流学者,培养出吴虞、蒙文通、李源澄等知名学者。廖平逝世后,章太炎亲自撰墓志铭,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将其列为经学时代的殿军。廖平著作数百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然而,除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版的几种廖平选集外,此前一直没有全集问世。舒大刚、杨世文、邱进之、郑伟等学者历经四年,编纂完成了《廖平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发行。全集共16册,500余万字,收录廖平专著9类108种,集外单篇48种,对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的著述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为了解和研究廖平的生平、治学、著述、思想等提供了最直接、最完备的资料,也为“蜀学”的当代复兴打下的文献基础。
学者表示,廖平是近代蜀学的代表性人物,在学术史意义上来说,在座的四川学人不少都可说是廖平的再传或数传弟子。廖平在尊经书院求学时师从湘中大儒王闿运,深受其影响。因此可以说,廖平是深受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多种文化和学术传统影响的学术大师,在“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上举行《廖平全集》首发式可谓得宜。
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碰撞交流、蜀学与湘学的研讨和互动是本次会议另一大主题。据介绍,自2012年以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联合举办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此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取得了很好的学术反响和社会效应。
本次会议为“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在前三届研讨的学术积累上,继续推进,深入探讨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成就与特质,深入发掘其中的特殊内涵和当代价值,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与繁荣探路探矿、建言献策。本次会议讨论范围广泛,涉及主题主要有11个议题:(1)蜀学、湘学的历史;(2)蜀学与湘学的现状与价值;(3)蜀学与湘学的交流与互动;(4)巴蜀、湖湘学术人物;(5)《巴蜀全书》、《湖湘文库》的编纂与研究;(6)巴蜀、湖湘文学与艺术研究;(7)巴蜀、湖湘史学与科技史研究;(8)巴蜀、湖湘哲学与宗教研究;(10)长江流域城市与乡村文明研究;(11)长江流域各族学术文化研究。与会专家围绕上述主题展开研讨,共向会议提交了60余篇学术论文,文献充实,见解独特,在一些主题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论,各抒己见。
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融合、自由和创新,是根本的精神之一。作为长江流域的两大区域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既互相影响,又各具特色,既独辟蹊径,又深度融合,二者总是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创新,兼容并包,集杂为醇。注重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实现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学术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