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尚书注疏汇校》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并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8日 10:46    作者:    点击:[]

《尚书注疏》是《十三经注疏》之一,其内容包括《尚书》经文,题汉孔安国所作的传,唐孔颖达等奉敕撰定的《尚书正义》以及陆德明的释文,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对《尚书》进行详细注释的著作,同时保存了唐代以前的很多古注,是研究《尚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虽然清代以来的学者对《尚书注疏》的校勘作出了很大努力,成果亦十分丰硕,为进一步的校勘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仍未能彻底清理诸本异文,远未实现全面汇校。《尚书注疏汇校》是新时期校理《十三经注疏》的一次有益探索,很好地弥补了清人的学术缺憾。其学术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尚书注疏汇校》(简称《汇校》)底本精良,校本众多,尤其是通校了大量古本。《汇校》的底本选用了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刊刻的《十三经注疏》版本,经注疏释文俱全,用字规范,体例规矩,刊刻精良。用于对校的版本有: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刻本,宋王朋甫福建刻本,宋刻纂图互注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时期平水刻本,宋魏了翁《尚书要义》,元相台岳氏刻本(清乾隆时期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内府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内府写《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嘉庆阮元南昌府学刻本,共计十八种。这些版本涵盖单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经注疏释文合刻本等类型,尤以经注疏释文合刻本为主。可以说,现存《尚书》的重要版本基本网罗在内了。

第二,《汇校》在版本校勘之外,全面吸收前人校勘成果。《汇校》征引的前贤校勘记有:清顾炎武《九经误字》,日本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清武英殿刻《尚书注疏》附《考证》,清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清王太岳等《四库全书考证》,清《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尚书注疏》所附案语,清乾隆重刻《仿宋相台五经尚书》附《考证》,清卢文《群书拾补尚书注疏考正》,清阮元主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校记甲》),清阮元南昌府学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校记乙》),清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清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刘承干《尚书正义》附《校勘记》,张钧衡刻《尚书注疏》附《校勘记》,日本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等《尚书正义定本》附《校勘记》,共十五家,囊括了清代以来重要的校勘成果。

第三,《汇校》校勘体例严谨,校记规模庞大,较前贤进步显著,对其余经部文献的整理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汇校》在底本、校本的选择、具体对校工作的操作、校勘结果的记录等方面,有着严谨规范的程序。《汇校》采用对校法,先把十八个校本与北监本逐个校勘三遍,形成十八份独立的分校记,然后依照版本时代的先后顺序罗列异文,汇集成规模空前的版本异文校勘记,再把十五种前人校勘成果置于相应的校勘记之后。这样的体例,既使得前人校勘成果能与异文校勘记互相印证,又能体现各家校勘意见之间的异同或辩正。《汇校》一编在手,我们就可以掌握历代《尚书注疏》版本的异文情况,判定版本之间的关系及优劣,检验前人校勘成果的得失,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汇校》探索出的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为类似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借鉴。

第四,《汇校》出版形式较为特别。《汇校》的编排,正文影印明万历北监本,并移录武英殿本句读,汇校的校记则附于每卷之后。这种形式保留了万历北监本的原始面貌,保证了文字的可靠性,又汲取了武英殿本的长处,方便阅读与研究。

总之,《尚书注疏汇校》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书注疏》在刊刻过程中文字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看到前人校记的递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研究或整理使用《尚书注疏》都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尚书注疏汇校》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2019年获得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家图书(2018年)一等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在本书出版前的审稿会上,赵逵夫先生认为,《汇校》底本确定的好、据校版本齐全、网罗前人校勘成果完备、汇校态度十分慎重。崔富章教授认为,《汇校》通校十八种版本,吸纳十五种前人校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清代阮元的校勘记。《尚书注疏汇校》正式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学界前辈和同行更多的认可。2019年2月下旬,许嘉璐先生看到《尚书注疏汇校》一书后,亲笔回信作者云:“集之广,逾越前贤;校必有据,断则有理,则谓此《汇校》必有功于当世,尤在永锡我类,时愈久则愈显,恐非过言也。”可谓赞勉有加。同年10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汉学家夏含夷教授也撰文评介,认为《尚书注疏汇校》对《尚书》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原文载于:山大新闻网

上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教什么到如何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座谈会在济南举办 下一条:湖北经济学院一行来儒家文明省部共建 协同创新中心调研交流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512 电话:0531-88362311